稻香千重浪,青春助共富。为响应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鼓励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扛起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组建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火热的七月奔赴泸州市泸县玄滩镇,实地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经验与共富路径。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上午在田家炳书院举行出征仪式,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白海龙做动员讲话。他希望实践团要做实做深调研,发挥专业所长为地方发展精准献策;要严守组织纪律,维护团队形象;要筑牢安全底线,确保实践活动平稳推进。
实践团队首站走入玄滩镇人民政府,开展座谈交流。刘晗老师向玄滩镇领导介绍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观察,深入学习川渝两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做法,促进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玄滩镇副镇长王邦全代表镇政府对团队来访学习表示欢迎。他全面阐述玄滩镇“稻+虾”产业战略布局与发展成效,依托丰富水土资源和生态优势,聚力打造“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带,以科技创新提升养殖品质、拓宽产业链条,实现联农富农强村目标,辐射带动村民收入显著增长。同时,协同推进场镇改造升级与乡村人居环境改造,有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融合发展迈向纵深。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交流活动,在今后加强校地联系,共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出努力。

随后,实践团一分队跟随玄滩镇农业农村办主任陈茂、新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祖强深入新山村稻虾共生基地,开展实地研学,近距离感知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华丽嬗变,切实感悟产业兴旺如何带动村民共富。二分队对新山村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代表展开深度问卷访谈,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脉动,了解“稻+虾”产业链惠及民生的具体成效,通过问卷访民,求解发展之道。

走出校园扎入沃土,实践团成员在玄滩镇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实践升华。他们触摸到“一粒米、一只虾”背后的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脉络,见证了特色优势产业如何成为乡村活力引擎与共富基石,也切身理解了城乡融合对于释放乡村潜能的关键性制度意义。
(文:林细妹、蒋燕 图:邓钦文、李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