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4重庆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发布,一系列数据的公布,开启观察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的窗口。最新的榜单,入围门槛为23.61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合计12131.86亿元;26家企业营业收入规模,超100亿元;其中,龙湖集团以1807.37亿元营收,位于榜首;紧随其后的:新鸥鹏、博赛矿业、智飞生物、小康控股、京东海嘉、华宇集团、沙师弟、OPPO重庆、华南物资,排名前十。在重庆这片热土,曾诞生了卢作孚等闻名于世的民营企业家,“渝商”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新时代的新渝商,如何向“新”谋变、提质图强?今日,一起聚焦。
民营经济,是一马当先的“生力军”。重庆的这支“生力军”不断增加着自身的“含金量”。此次发布的2024重庆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有26家企业营收规模都突破了100亿元。居于榜首的龙湖集团,更是闯入了“2024中国民企500强”的前50名,位列第39位。
榜单中,重庆的强项依然占据优势,而“战新产业”也表现亮眼。100强中,制造业企业首次占比突破五成。前三名是:汽车、医药和通用设备。民营企业在做强的过程中,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空间集聚、技术集聚、人才集聚、政策集聚,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让民营企业散开来能够独顶“一片天”,合起来能形成一个“拳头”。
这份榜单中,制造业企业以54家占“大头”,其数量较上年又增长了5%。说明,重庆民企越来越注重实业。与“民企100强”榜单同时发布的,还有一份“制造业民企100 强”榜单,位列前十的有:博赛矿业、智飞生物、小康控股、OPPO重庆、长城重庆、宗申产业、重庆美的、重庆弗迪、重庆传音、万达薄板。名单上,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渝商“面孔”。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些“熟面孔”已经“旧貌换新颜”。
而在100强民企中,制造业企业的营收总额,达到了5569.1亿元,同比增长19.3%,占比从上年的35.94%,提升至45.9%。制造大市,制造业民企表现活跃。而创新,成就民企成为“生力军”。此次发布的“民企100强”,研发总投入为178.23亿元。小康控股、智飞生物、沙师弟网络,分列前三位。其中,状元和榜眼,是制造业民企的“前十”。探花则是新兴产业。创新是最大的竞争力。重庆民企向“新”求质,“走出去”之路越走越宽。“渝商”不再只是重庆的“生力军”,也在世界市场上“异军突起”。
山高水远,曾经是重庆发展的自然障碍,与靠海沿边地区相比,内陆货物出口,往往只能经长江“一江春水向东流”。而现在,却是重庆发展的天然优势,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重庆交汇,助推重庆崛起为内陆开放高地。“向海而生”的开放模式,正在向“陆海共生”开放格局转变,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沿着国际化大通道重新布局。重庆民企也正借助四通八达的通道伸展触角,加快“拥抱”世界。汽车制造企业,是最先尝到甜头的民企,“走出去”步伐坚定。
这次榜单中的“民企100强”,有23家进行了海外投资,境外资产总额达到19.36亿元,实现境外营收17.34亿元,年出口总额56.44亿美元。通道赋能、科创赋能,让“民企渝商”借力起飞。在外向型经济的主战场上,民营经济已从“生力军”成为“主力军”。
“渝商”重回高光时刻,前景广阔,但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易淼教授看来,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重庆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并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争取各层次科技创新研发项目支持。重庆民营企业还要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融入“数字重庆”全产业、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建设,开展以数字化为引领的企业技术改造行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商贸、智慧文旅、智慧物流等新业态,从而获取新动能。同时,重庆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更好擦亮“渝商名片”。
国民经济的大潮里,民营企业就像一艘艘小船,唯有奋力划桨,才能奔向远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重庆建设中,还将不断涌现新渝商的新作为,繁星点点,撑起一片天。渝商向“新”求“质”,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重庆第1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