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相继获批,三大战略机遇叠加耦合,为成都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澎湃动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强调要围绕目标定位、重要要求、重点领域、实现路径等集中发力,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定不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增强极核主干引领带动作用。《先锋》期刊特邀请重庆工商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敬教授等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相关专家,就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建强“都市圈”、唱好“双城记”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超大城市整体功能提升?
李敬:重庆的城市功能结构体现出多中心、网络式和组团式的特征。“团”与“团”之间通过桥梁隧道来联系,组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多中心,“团”与“团”之间的这些联络,自然形成了网络化。
这样的城市功能结构,首先是由重庆山多河多的地形地貌特征所决定;第二,组团式的功能结构,在组团区域内已具备各种城市功能,避免了绝对的中心化,对于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合理;第三,有利于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避免了城市建设中严重的极化效应,更有利于各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记者:在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上,城区、新区、新城如何联动?
李敬:重庆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战略部署主要是以提升城市能级需求为导向。原来主要局限在主城9区,现在提出主城都市区的概念,涵盖原来的主城9区和周边12个区,共计21个区形成主城都市区。主城都市区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包含三个部分,围绕长江和嘉陵江的“两江四岸”核心区、原来主城9区的中心城区以及周边12个区组成的主城新区。由9区到21区的扩大主要原因还是原来城市能级太小,极核效应很难发挥,要按照提升能级的需求来做大做强。除了主城这一块,还有两个城市群,即渝东北城市群和渝东南城市群,所以重庆提出了“一区两群”的战略。
记者:都市圈是个什么圈?
李敬:重庆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发展主线特征是沿着几个重要的水道和通道来做。从水路发展来说,因为嘉陵江、长江天然的对地理的分割,就在“两江四岸”来发展。另一个是按照在成渝之间的交通主线来发展,具备通道经济的特征。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极核城市首先自身要强,才能够发挥带动作用,既需要提升能级,同时也要避免一核独大,可以形成很多副中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重庆都市圈就是主城都市区这个概念,相当于形成一个圈层效应。周边12个区是把中心城区9区包围起来的,城市的拓展面是最大的,相当于360度的一个圈,每个方向都在拓展。重庆的发展主干也是在往外拓展,由原来的主城9区到现在的主城都市区21个区。
记者:发挥都市圈主干作用,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李敬:都市圈作为主干作用发挥的关键有两方面:首先,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原来的产业基础更好,定位要围绕“强核提能级”,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起到核心带动作用;其次,外围的12个区围绕中心城区,按照与中心城区距离的远近和功能,分为同城化先行新区来与主城融合、支点新区打造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支点、桥头堡新区联动成渝联结城乡。外围的12个区发展空间更大,是城镇化工业化的主战场,这样形成了内外联动,中心和外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都市圈建设的重点还是同城化建设,首先要重点突破的是基础设施;其次要注意在“同”的过程中“异”的问题。同城化在基础支撑上要实现平等、均衡、一体化,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地方要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定位。
记者:国际上有哪些,先进都市圈发展经验可借鉴?
李敬:第一,高新技术的聚集引领。全球引领的经济圈,比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科技实力非常强大。而我们现在的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对来说科技优势还不突出,所以建科创中心非常重要。通过创新科技的强引领作用,来实现高端前沿产业的发展,处于产业链价值链顶端,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教育资源丰厚。全球著名的高校大多集中在这些湾区,作用发挥得非常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名校也可以聚集很多全球顶尖人才来产生创新领先的技术,从而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三,政府的支持力度大。要产生一个强大的聚集效应,在形成极核的初期,政府的作用是强有力的,对人才、税收、专利等相关的支持政策非常重要。一旦聚集效应形成之后,市场力量发挥主导,所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是随着经济圈的形成动态变化的。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敬:“一极一源”这个终极目标要通过“两中心两地”来支撑,它们是实现终极目标的途径。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最核心的抓手是支撑经济的产业。首先要建立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产业集群;其次要做强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双城经济的核心,以高质量的城市化建设,发挥城市的经济动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共同把西部科学城建好。要聚集大科学装置,聚集全球、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发人员,实现科技要素的聚集优势,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能力。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完善内陆开放的制度优势,让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提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效率,以此为依托来带动开放,以线带面;通道要带产业,通过外部市场的开放,以满足外部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内陆开放的产业体系构建起来。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做好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均衡。
记者: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何发展比较优势?
李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优势,概括而言是后发优势的发展空间更大。第一,成渝地处内陆,在内陆开放的条件下,比如中欧班列的运输较海运更有时间成本的优势。基于此,可以倒逼我们发展一些适合内陆开放的产业,结合运输经济成本较高但时间成本低的特点,发展高技术附加值含量高的产业,同时也可以使产业升级的速度更快。第二,资源优势。我们有广袤的农村空间,人口、土地等资源会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后劲产生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背景下,如何协调、协同、共同发展?
李敬:提升城市自身整体功能,首先有利于城市极核做大做强,才能够发挥带动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还是在城。双城经济圈战略,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是被放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里的,所以是一个城市化的特征。第二,避免一核独大,可以形成很多的副中心,有利于比较发达的地方带动欠发达的地方,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重庆和成都都市圈的建设,两边都分别进行外延拓展,相向而行。城市化是带动整个都市圈更好发展的动力,通过都市圈能够带动大移动,成渝更容易走向同城化。走向同城化才能够形成更大的核心,才能聚集核心的力量,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带动西部和其他地区的发展。
文章来源:《先锋》杂志2022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