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甘宇副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罗荟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题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失败经历对其创业绩效的影响》的论文,该论文被重要学术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长文转载。
其主要观点为:探究返乡农民工以往的创业失败经历对当前创业绩效的影响,对促进农户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返乡创业失败的农民工再次创业的表现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当地的创业氛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基于田野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方法定量分析创业失败经历对西部地区脱贫县返乡农民工再创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有先前创业失败经历的样本对象占41.62%,创业失败经历明显负向影响其当前的创业绩效;从作用机制来看,风险应对能力在创业失败经历对再创业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创业失败经历抑制了再次创业的返乡农民工的风险应对能力,进而引致他们的创业绩效降低。此外,创业失败经历对生存型创业以及非农创业绩效的抑制更为明显。据此,建议构建多元化的创业学习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榜样的帮扶引领作用,为再创业者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支持,以阻断先前失败创业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再创业的消极影响,增强他们的风险应对能力,促进他们再创业绩效的提高。

2024年9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甘宇副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王璐在重要学术期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脱贫地区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与运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其主要观点为:推进脱贫农户与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是实现脱贫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探索。以渝东南脱贫地区Y村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发现,以合作社为核心行动者的行动者联盟,在转译过程中形成了使各行动者“能够联结”的产业链延长、制度嵌入与分类施策三重基础机制,使利益联结网络中的异质性主体实现了互利共赢。因此,脱贫地区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与运行,应重视发挥异质行动者各自的资源优势,激发各主体参与联结的内生动力,构建稳定、紧密的行动者网络,促进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平稳运行。

2024年1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甘宇副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魏祥在重要学术期刊《财经科学》发表论文《义务教育促进了农民工创业吗》。

其主要观点为:推动进城农民工创业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探索。本文利用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这一政策的外生性冲击,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队列双重差分考察人力资本提升对进城农民工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进城农民工创业,其通过增加进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拓展其“正式”社会网络,进而促进其创业。义务教育政策的创业驱动效应存在创业类型差异;此外,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还存在创业增收效应。为此,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构建多种类、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再教育机会。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基本公共教育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