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5月1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全会决议,为我市“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确立了纲领、明确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全会指出,我们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进一步增强重庆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个主平台
易淼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加快科创平台建设,丰富完善“一城多园”模式,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高起点创建广阳岛智创生态城,高质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高效率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不仅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将重庆打造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的有力支撑。我们要立足“建平台、兴产业、聚人才、优环境、提品质”,全方位推进建设,将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推动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平台建设能够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载体。首先,要主动对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助推全球优势资源整合,通过高质量的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和有力承载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模拟器等大科学装置,并以这些大科学装置集聚顶级科学智力。其次,要加快建设一批大科学中心,特别是围绕智能技术、硅基光电子、新材料、儿童医学、应用数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若干个根植性强、影响力大、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高水平研究院和科学研究中心。再次,要吸纳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加强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在渝科学中心等标志性战略性平台,同时打造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同频共振。
振兴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产业发展是基础。一方面,要依托重庆大学城、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和九龙坡、北碚、江津等区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平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夯实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获取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带来的变革力、驱动力,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抢占先机,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积极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掘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完善人才政策,聚才引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首先,要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育政策,面向全球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及团队,并加大国家级人才引育力度,充分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其次,要将聚才引智与产业发展贯通起来,提升两者之间的耦合度,既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育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又要集聚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懂经营的科技型企业家。再次,要分类施策,落实“一重点产业集群一人才政策”,并且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探索政策创新,率先开展人才引育的“一企一策”“一院一策”试点。
提升城市品质,彰显魅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是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提升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技品质、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充分彰显国际亮色、中国底色、重庆特色,将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成为开放包容、绿色智慧、人文勃兴的现代城市样板。其次,要将数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以及精明增长等城市建设理念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统筹好学区、园区、街区、景区之间空间布局,融通科技、山水与人文。再次,要在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筑牢“科学魂”,加快塑造城市特色形象,通过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科学谷等城市地标建设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凸显西部(重庆)科学城特有的城市精神和城市魅力。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