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其中都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支撑。科学理论是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金钥匙”。重庆日报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热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推出“2020年度理论研究热点盘点”专版,以期与读者一同感受理论的力量。
经济学领域有四大要点值得关注
□ 杨文举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综观2020年国内经济学研究领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展数字经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成为研究的四大要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互促共进的统一体。我国要依靠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充分挖掘国内经济发展的空间,以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对冲国际经济风险。要依托国内完备的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链,夯实产业竞争力,抢占全球价值链中的有利位置。还要进一步健全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做好自贸区(港)等地区的先行先试工作,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防范外商投资企业外迁并承接中高端制造业转移,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层面、更广空间的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对冲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重要力量。如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数字经济是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机制,引导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在于信息化。数字经济不仅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也将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引发新一轮发展变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引领我国生产方式的适应性创新。一是重构资源配置,将传统的生产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转变为共享的生产方式。二是重塑经济增长,将传统生产模式与数字化相结合,提高生产效能。三是通过创造新的数字化社会形态来实现我国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受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出现了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必须加快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转移,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一是要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封锁,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关税减免等对外开放举措,以“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等为抓手,多渠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强创新链建设来突破技术瓶颈,同时补齐“短板”产业,锻造“长板”产业,巩固优势产业,提高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是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新兴技术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增加产业多样性,积极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四是推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区域分工和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竞争有序、合作共赢的均衡发展格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经济学领域一直关注的重点内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是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推进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升级,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其他区域互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行。二是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结点优势,共同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快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三是要遵循比较优势规律,充分尊重各区域的发展条件差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特色发展。四是加强成渝地区交通网、信息网、城市网的深度合作,加快形成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市场体系统一开放。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导,《西部论坛》执行主编)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