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要聚焦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功能和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可以说,这是重庆发出的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创新动员令。从8月18日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召开,到短短十天后,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于今日举行。首先,一起聚焦大会揭晓的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来看看都有怎样的含金量。
149个奖项 折射重庆科创新气象
今天的大会,揭晓了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包括34项自然科学奖、6项技术发明奖、99项科技进步奖和10项企业技术创新奖,涉及服务国家区域战略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功能等等方面。
在这些获奖项目当中,自然科学奖激励基础性研究,探寻科学本质;技术发明奖突出原始创新,鼓励“从0到1”的原创性;而科技进步奖和企业技术创新奖,更侧重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突破。从新材料到数智科技,从生命健康到绿色低碳,众多“硬核”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代表,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告诉记者,将聚焦桥梁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这个方向不断地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代表,重庆三峡学院副院长尹立孟介绍,他们助力了C919大飞机温度传感器国产替代,也助力了神舟系列飞船以及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
“将充分发挥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说。
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伟表示,将聚焦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从重点实验室的捷报频传,到智慧工厂的高效节拍,从大国重器上闪耀的“重庆造”,到点亮市民生活的新产品,答案写在实验室里,也跃动在生产线上。如何将创新植入城市内核?重庆明确提出,要以构建“科创走廊”牵引重塑市域创新体系。怎样理解这条“科创走廊”,一起去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看看。
构建“科创走廊”
推进“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作为山水之都,重庆桥梁隧道密集。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先进的“智慧桥隧监测神经系统”,利用传感器、测量仪等实时感知、采集数据,可有效防范并预警桥隧位移、气体泄露等危险状况,全天候守护这些交通动脉的安全运行。
重庆物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张松介绍,前端的设备采集之后,他们会上传到平台进行分析,一旦数据超过设置的警戒值,就会触发报警。
智慧赋能的不仅仅是桥隧,在高新区科学大道地下10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高3米、宽8米,规划长度达66公里长的综合管廊,这里是西南地区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地下综合管廊”。管廊里面布满了数字化的神经网络,比如感温光纤、温湿度仪、气体检测仪,还有摄像头、巡检机器人等。
“科学城综合管廊的智慧大脑就在这里,这是它整个的控制中枢和神经中枢。如果发现问题,预警信息会自动推送给处理的责任单位,责任单位通过这条信息就能够精准地知道问题发生在了哪里。有了这一套东西,这几年来,我们管线事故的发生率连续下降70%,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市住建委管线中心主任汤旭说。
短片中的“智慧桥隧监测神经系统”和“地下综合管廊”,其实为我们观察“科创走廊”提供了极好的窗口。从“功能作用”看,两套智慧系统融合了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预测等多项前沿技术,都应用于最迫切的民生需求,这正是“产业出题、科技答题” 机制的体现;从“系统生态”看,“科创走廊”,重在变“分散低效”为“协同高效”,打造的是“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系统的创新综合体。“以线串点”,将区域内,如西部科学城内的高校、企业、实验室、孵化器等等创新力量,有机串联起来,共同形成创新成果;“以点带面”,通过强化这些“关键点”的创新浓度和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全市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从这个角度说,“科创走廊”,未来将成为重庆创新生态的“大动脉”,带来创新链流动、产业链协同、资金链灌注、人才链成长。
让创新成为城市内核的“最强基因”,重庆还提出,要坚持“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构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聚变反应的“引力场”。
四链融合 科创引擎提速
走进重庆两航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条航空航天用大尺寸钛合金铸件制壳线进行系统调试。生产线前,来自多个不同专业阵地的“指挥官们”紧盯设备运行状态,为项目保驾护航。在这之前,由于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这项创新攻关曾一度难以开展。在牵头成立了轻量化材料及低成本精密制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后,高校团队、装备企业、金融机构纷纷汇聚,化身“智囊团”“装备库”与“资本泵”,企业面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目前,重庆已建成首批17家科技型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综合体,汇聚500多家成员单位的“四链”创新资源1351项,开展“龙头带动、大中小融通型”攻关项目91个。首批产业创新综合体,覆盖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中的 6大领域17个方向。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 将积极引导产业创新综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大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透露,将加快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力争到2027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实现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从2020年的527亿元增至2024年的797亿元、增长51.2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11%增至2024年的2.48%、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重庆的具体目标是,到2027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到2030年,“416”科技创新布局全面成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建成。
如何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在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教授、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晗看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全面驱动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以创新要素集聚激活产业跃升引擎,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以智能技术重塑宜居生活空间,整合社区养老、托育、医疗、教育资源,打造智慧服务集成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以绿色科技擘画城市生态画卷,强化低碳技术攻坚,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节能降耗;以韧性技术筑牢安全防护基座,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灾害监测体系,提升多灾种联动响应效率;以智慧治理夯实基层协同网络,打造基层党建和治理融合平台,实现基层矛盾纠纷的及时响应、快速处置和信息反馈,提高闭环办结率。

创新,已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全力做好科、产、城、人、文一流创新生态,这座矗立在巴山渝水间的创新之城,必将迎来更开放更富有活力也更熠熠生辉的未来。
文章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