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备受瞩目的郑渝高铁终于通车。重庆高铁运营总里程由此“破千”。
郑渝高铁是继成渝高铁后,重庆第二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线路,也是重庆北上、东出的交通“大动脉”。开通后将极大缩短重庆与北京、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的直达时间,高效连接东中西四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有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6月20日,郑渝高铁巫山大宁河双线大桥,重庆开往巫山的首列客运列车驶过
重庆在建高铁项目数量为何能位居全国前列?就此,两江观察采访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易淼教授。
易淼教授认为,对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重庆的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明显,高铁路网密度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还存在差距。重庆在建高铁项目数量多,正是补齐这一短板的重要体现。
在建高铁项目数量多,也与重庆在全国一盘棋格局中地位日趋重要、多重发展优势叠加、利好政策不断等因素密切相关。
区位优势明显。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具体到高铁,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京昆、包(银)海、兰(西)广、沿江、厦渝等“三纵二横”高铁主通道均在重庆交汇,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区位优势凸显。
发展定位高。近年来,重庆被赋予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新定位,肩负着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系列重任,必须“标配”便捷高效的高铁网。特别是在国家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重磅文件,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4极”之一,明确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进一步提升了重庆在全国交通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利好政策多。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政策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先后出台了《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综合立体规划纲要》《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支持交通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细化落实政策,明确支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黔江至吉首高铁联络线,推进兰渝高铁等前期工作研究等。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加持之下,重庆高铁建设跑出“加速度”。
6月20日,由重庆北开往北京西的G52次动车组缓缓驶出站台,经由郑渝高铁奔向北京
专家认为,重庆在建高铁项目数量多,是国家重点布局和重庆积极争取的结果。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更多工作实物量。在建高铁项目数量多,是重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的具体表现。作为“两新一重”重要组成部分,高铁建设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投资建设可直接带动如钢材、水泥、高端装备等产业的有效需求,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而高铁建设过程也是投资放量的过程。在建高铁项目多,将形成源源不断的工作实物量,进一步夯实重庆促投资稳增长“基本盘”。
其次,有利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互联互通要先行,特别是影响大、带动性强的高铁。在易淼看来,高铁作为先进的交通方式,有着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等特征,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有效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流动、贸易交往、人文交流,还能够在吸引人才、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重庆作为特大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地位突出,随着“米”字型高铁网日渐成型,可拓宽东南西北四向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聚散,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
再者,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高铁时代就是经济大融合时代,其快速拉近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深刻改变着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与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等经济发展方式相比,高铁时代的到来,将直接为重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数字驱动型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在建高铁项目数量多,意味着重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动力强、后劲足,有利于高铁沿线城市的物流业、旅游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有力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
此外,加快高铁建设,还有利于重庆稳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重庆以高铁建设为主抓手,合纵连横织密高铁网,将充分发挥高铁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效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图文来源:两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