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印发《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获批。
这是我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重庆首个经国务院同意的专项金融改革试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这块“试验田”具有特殊意义。那么,要“试”什么?重庆具有哪些优势?应该如何抓住机遇?
为啥“试”?
重庆,山水之城,千里长江重庆段江水绵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一直都是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
早在2017年,重庆印发首个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规划从重庆实际出发,核心点便是“长江流域保护”和“产业转型”。
相关政策合力推动下,重庆市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壮大。记者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落地首批碳减排贷款13个、贷款9.6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为3.96%,预计每年带动的碳减排量达2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敬认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于重庆而言,不仅是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助推重庆更好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目标,经过5年左右努力,在重庆市基本建立组织多元、产品丰富、政策有力、市场运行安全高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试”什么?
环顾全国,近几年,人民银行陆续指导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和新疆等六省(区)的九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在这些地区,绿色金融取得快速发展。
作为“后来者”,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其是一脉相承,但又有自身鲜明特点。”
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于六省(区)的九地,重庆呈现“全域覆盖、双碳导向、产融协同、科技赋能”的特点。
“重庆是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综合性强,囊括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主要高排放产业,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此外,重庆还是首次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省级经济体,更加重视整体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新举措。
围绕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数字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
如,以当前各方高度关注的双碳战略为例,方案明确提出“发展农林行业碳汇,探索碳资产配额回购、核证自愿减排量置换等融资业务”,一旦能形成一整套能走通、可复制的经验,将会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出示范作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如何追“绿”而行?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重庆交汇叠加,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启动,无疑将为重庆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载入“推进器”。
看好这一契机,近两日,多家在渝金融机构相继发布了各自发展的计划或打算。那么,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追“绿”而行?
“目前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且与产业链的结合有待加强,在市场定价上,也存在风险收益不匹配的情况。”在李敬看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重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应用场景和“试验田”。
李敬表示,要补足这些短板,一方面,需要财政税收方面的激励政策和工具,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营造政策支持和体制保障环境;另一方面,可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绿色金融业务中的精准获客、信用评价、风险识别、风险定价等关键环节,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最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度、金融供需的匹配度。
新闻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