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之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是要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这些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成绩,不仅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而且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在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又涉及人与人关系的维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既要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变迁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要结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统筹协调生态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共同利益,抑制不合理的特殊利益追求,促进生态利益格局优化,以之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是在协同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迫切要求进一步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本质是对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扬弃,以获取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积极促进绿色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绿色信息化,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倡导绿色消费,夯实节约型机关、绿色出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以及绿色社区等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只有协同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才能不断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才能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有力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三是在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和能源革命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未来落实“双碳”战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能采取“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的错误方式,而是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同时,在推进能源革命方面,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