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指出,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四千行动”,切实增强关键支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久前印发的《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也强调,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巫溪抓落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市各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其中巫溪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中较为典型。6月14日,重庆日报联合巫溪县委县政府举行了“巫溪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并在巫溪建立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重庆日报基层理论调研基地,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深入巫溪县凤凰镇、通城镇、古路镇等地,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乡村基层治理、发展特色乡村优势产业等内容展开调研,加快探索具有巫溪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邵腾伟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始终是最关键、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当乡村不再有年轻人的梦想,当乡村不再吸引年轻人安居乐业,这样的乡村振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与全国很多偏远乡村一样,巫溪县乡村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平日乡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很少能见到年轻人和小孩,乡村发展缺乏生机活力。为扭转这种局面,巫溪县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以人为本丰富乡村振兴理论内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把乡村振兴凝练为为全国人民搞饭、为乡下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的“三搞”。为全国人民搞饭就是大力发展适合丘陵山地畜禽养殖业、林果茶,丰富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主动分解平原农区粮食保供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乡下人搞钱就是要让为全国人民搞饭、为城里人搞绿的乡村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从业者有不低于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劳动收入或投资回报;为城里人搞绿就是发挥巫溪生态资源、森林资源优势,保护青山绿水,留住美丽乡愁,吸引城里人常来乡下吃住玩,亲近大自然。
找准年轻人缺席乡村振兴的根源。从少数仍然坚守乡村一线的年轻人就业分布来看,主要是园区化与智能化的养殖业、规模化与机械化的种植业、工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畜禽肉蛋冷链配送和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由此可见,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乡村,而是不喜欢肩挑背磨、刀耕火种、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传统农业。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是家乡缺乏高质量产业吸引,在家乡从事传统农业又苦又累又脏,工作不体面,收入还很微薄。事实上他们对规模化、机械化、园区化、数字化、农旅结合、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兴趣浓厚。
对症下药发展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基于巫溪县工业基础薄弱、耕地资源有限,要以工业化思维重点发展规模化、园区化、机械化现代农牧业和农旅结合。一方面,用好宝贵的耕地资源,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支持下,对稀缺性平坝地区循序渐进宜机化改造成能排能灌、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机械化良田,对坡度在15-25度的缓坡区域改造成半机械化集中连片园区化林果茶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区域还林还草发展森林碳汇;另一方面,在远离景区、远离水源、生态屏障好、交通便利的缓坡区域,重点发展“两头在外”的工厂化、楼宇式、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畜禽养殖,配套屠宰加工和冷链配送,增加地方税源,饲草本地不足从外地购入,畜禽产品向大城市销售从运活体向运冷鲜肉和禽蛋转变,养殖粪污通过生物发酵资源化用作林果茶、中药材和碳汇林肥料;与此同时,在有文化底蕴、有历史故事、有优美风景的区域发展乡村旅游,对“重庆第一峰”阴条岭、“宁河七峡之魁”妙峡及云台峰、“三峡库区第一洞”灵巫洞、三峡库区唯一没有被淹没的大宁古县城、重庆第一深谷兰英大峡谷、国家历史文化民镇宁厂古镇、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牧场红池坝等具有5A级景区发展潜质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打造,串联成为精品旅游线路,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带动巫溪土特产品的品牌化销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能进能出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一方面,山地农业属性决定了农业开发成本高,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是大势所趋,在鼓励支持乡村居民通过升学、外出务工经商、异地搬迁有序城镇化的同时,对愿意长期留在乡村务农的居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增强他们的农业种养技术、农机操作技能、产业经营能力、商业契约精神,把他们吸引到乡村振兴规划的现代农牧业和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返乡人才、外乡人才、下乡人才参与到乡村规划的现代农牧业和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中来,支持新农人创业就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强做大,不断壮大县域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经营主体。
通过股权财政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政府要有意识优化人才结构,缩减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促进县域人才分布由大政府、小产业向小政府、大产业优化配置,把吃饭财政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连同产业引导类专项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注入资本金类项目资金、市与区县共建项目资金、上级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打捆整合,通过“拨”改“投”、投贷联动和农村“三变”改革支持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增加政府税收来源和股权投资收益,减少对土地财政、专项债发行的依赖,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增强巫溪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系统的伟大事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纵有千头万绪,也要大处着眼、细处破题。坚持用“前看20年历史、后看20年未来”科学谋划乡村振兴的项目投入,区分“全面”与“侧重”概念,处理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阶段性工作“侧重”。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让无序的乡村开发让位于有序的乡村建设,让无效的沉没成本让位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投入回报,让无情的自然灾害让位于怡情的自然生态,实现“政治效果、经济效率、社会效用、生态效益、组织效能”的融会贯通,实时检验和校正乡村振兴的正确航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砥砺奋进,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2023年7月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