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各方关注度高。
日前,重庆公布了“重庆市企业创新奖”获奖名单,庆铃集团、建峰新材料、渝欧跨境等12家市属国有企业上榜。这是重庆国企创新“硬实力”的体现,也是重庆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结果。
无独有偶,上周有媒体发表了题为《重庆启动新一轮国企重组》的报道,深度解析了重庆通过新一轮改革重组,强化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引领功能,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做法,引发热议。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新的时代之变、格局之变、趋势之变背景下,地方国企重组要更加注重战略性和专业化,集中资源打造叫得响、前景好、影响大的龙头企业。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仅量的积累会引起质变,而且量的顺序、比重、关系和排列组合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国企重组同样如此。
在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易淼看来,国企重组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强联合”,能够进一步发挥国企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使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质变”,更好地支撑地方及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
今年以来,重庆明显加快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紧锣密鼓推进国企重组。
6月,全市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功能重塑、优势重塑和体制机制重塑;7月,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召开,审议《重庆市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方案(2023—2025年)》;同月,六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研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
会上,频频为推进国企改革出谋划策;会下,重庆国企加快重组的脚步未曾停歇。
8月,重庆水务发布公告: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拟将其持有的水务环境集团80%股权无偿划转给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川仪股份、三峰环境、登康口腔、西南证券等上市公司也发布了类似公告,备受市场瞩目。
通过股权穿透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拥有同一个身份:重庆市属重点国企。
在此之前,由重庆交运集团、重庆国际物流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三家市属国企“三剑合一”,共同组建一家新国企——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公司资产规模将近500亿元,目标是打造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头部物流集团,助力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
整合、组建、剥离、引资、并购……近年来,重庆国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多子落”,有力带动了国企改革“全盘活”。
一路走来,国企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而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重庆也逐渐明晰国企重组的两个方向。
方向之一,战略性重组。国企作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重组中要更加注重战略性,做到“站得高、看得远”。一方面,要提高站位,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让国企在全市大局中更好地挑重担。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贪大求全、不切实际。
方向之二,市场化整合。国企重组,重在提质增效。既不能搞“拉郎配”,也不应“等靠要”,而是要更加强调以市场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低效,甚至是无效重组。
重庆国企重组的每一小步,对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尽管重庆国企重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重庆国企仍存在数量偏多、规模偏小,优良资产不多,变现能力不强,在重点行业领域资源重叠或缺位、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国企要在新重庆建设中挑重担、作表率,务必在今后发展中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成长的烦恼”。
从趋势上看,国企重组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干”的问题。黄庆华建议,重庆可以学习借鉴四川重组蜀道集团、江苏重组苏豪集团等经验做法,加快国企同业重组,持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退出,真正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巨无霸”,解决重庆国企数量偏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等短板。
从目标上看,国企重组不能一叶障目,而是要拉高标杆。易淼认为,重庆国企重组要结合全市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延链补链强链、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建设等发展战略,拉高标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变外延式扩张为内生性增长,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从路径上看,国企重组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因“企”施策。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林表示,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注重分类改革、“一企一策”,利用大型国企优势加大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实施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并重组,促进产业由大变强。其次,要按照突出主业的原则,研究并确定国企主责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鼓励其非主业资产合理流动。最后,要优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加大资产、资本、资金优化配置和统筹运作力度。
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显然,重庆国企重组仍需穿越“万重山”。
文章来源: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