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易淼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应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从而通过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顶层设计上强调对改革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深化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要紧扣宏观的所有制经济层面、中观的产业体系层面以及微观的企业模式层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系统推进和整体发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宏观维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共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宏观的所有制经济层面来看,要集聚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力,共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大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布局。在此基础上,推动国有经济继续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等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发挥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另一方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营经济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引导民营经济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迈进并持续深耕,不断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在中观维度,积极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优化,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承载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优化,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指向的是产业体系层面的生产关系调整,能够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积极能动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积极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更好支撑产业布局的系统优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产业载体。另一方面,要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形塑更加有序、更高质量的产业分工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分工优化加速推动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而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在微观维度,着力推动企业形态和企业组织变革,通过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企业形态和企业组织变革,都体现着微观维度的生产关系调整,能够更好适应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紧扣企业形态变革,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打造一批关键行业科技领军企业,更大力度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并按照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的“四新”标准,培育打造启航企业。同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以企业组织变革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进而以企业转型发展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动力,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各类企业融入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开展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有效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