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研究院孙芳城教授、博士研究生张娜等在重要学术期刊《世界地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流空间”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研究》。

其主要观点为: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内循环助推国内大循环,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网络结构视角,采用铁路公路客运班次、区域外向功能影响量、人口迁徙量和百度指数数据,在构建交通、经济、人口和信息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功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刻画,进而针对各网络从不同视角提出网络结构优化策略和建议。结果表明,一是城市网络表现出以“成都和重庆”为主的双核心圈层放射状空间结构,总体网络联系空间呈“非均衡”格局;二是,城市体系雏形初显,网络结构不具备稳定性,韧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指标测算显示各城市网络紧密性总体表现为人口>信息>经济>交通;三是“核心-边缘”效应均显著,“塌陷”现象明显,缺乏强有力的次级中心城市。(4)凝聚子群分布形态差异性强,子群内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基本符合地理邻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