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敬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和重庆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具有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先天条件,而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发展历程更加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只是“一域”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更加明确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发展思路,更好凸现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释放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动力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遵循增长极的形成和演化规律,谋划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李敬研究员称,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此方面,成渝两地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李敬研究员介绍,根据增长极理论,目前成渝地区具备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形成的优势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成渝地区经济体量在逐步扩大。2009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2.1万亿元;2018年,达到6.1万亿元;在西部地区的占比由2009年的30.9%上升至2018年的33.1%,在全国的占比也由5.9%上升至6.8%。二是创新资源在成渝地区不断聚集。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都是国家创新型城市,绵阳是国家科技城。2018年重庆和四川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22.5万项,占西部地区的44.9%。三是内陆开放态势良好。1999年,四川和重庆的货物进出口合计只有36.8亿美元;2018年,达到1689.4亿美元;在西部地区的占比由1999年的26.8%上升至2018年的45.8%,在全国的占比也由1.0%上升至3.7%。
“但就目前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相比还有规模支撑、产业支撑、制度支撑等三个关键性瓶颈需要突破。”以产业支撑为例,李敬介绍,重庆和成都虽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已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但增长极作用的发挥,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成渝双城在抱团做大产业支撑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还要遵循比较优势规律,实现区域的特色发展。”李敬研究员称,成渝双城经济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维,通盘考虑。而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是构筑高质量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关键。
“发挥比较优势,关键要承认发展的差异性,保障各地区发展的多样性。”李敬研究员认为,从比较优势角度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发挥通道比较优势,打造特色通道经济;二是优化城市规模结构,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化中心城市。比如要结合各区域中心城市在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和发展条件,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分担核心城市功能,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要把万州、黔江、绵阳、乐山、南充、泸州、宜宾打造成区域特色化中心城市。
“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还要融入国家战略,抱团开放发展。”李敬研究员称,成渝城市群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应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共同推动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
为此李敬研究员建议:一是要统一政府支持政策,统筹成渝两地开放通道建设。重庆和成都要携手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贸易大通道建设。在起步阶段政府支持是必要的,而两地要整合政府支持模式,统一政府支持政策,才能更好激发合力。二是要优化口岸功能,统筹成渝两地开放口岸建设。要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两地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两地开放口岸功能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又要做到各具特色,符合各地开放资源禀赋。
“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内陆开放经济体制建设。”李敬研究员称,重庆与成都要互相学习、共同推动,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要按照“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要求,遵循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规则,建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开放经济体制。要抱团出海,联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深化成渝城市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要积极拓展投资领域,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