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充分利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道优势,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更多企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外贸外资新增长点。
●要更大力度布局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超前性基础设施项目、支撑医疗和交运等行业的基础设施项目,增加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要充分发挥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构筑国内循环;也要发挥好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进一步畅通国际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
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重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企稳回暖、韧性增强、动能集聚的良好态势。上半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9.8亿元,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6.5%,变为同比增长0.8%,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究其背后原因,既有正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市场经济主体、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的逻辑,又有着眼长远,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新动能加速集聚的逻辑。
重庆经济“由负转正”的逻辑
首先,多项政策托举保市场主体,维护经济发展基本力量。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新冠肺炎疫情对重庆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2月重庆及时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二十条政策措施”,从优化政务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资金支持三个方面帮扶中小企业。3月重庆又出台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四十条政策措施”,从续贷续保、中小微企业转贷应急周转资金、担保增信、降低贷款利率、中小微困难企业贷款贴息、专用再贷款支持涉农和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开展定向授信贷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专项再贷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奖补、外贸企业金融支持十个方面加大企业金融支持强度;从阶段性下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个体工商户纳税定额调整、中小困难企业申请税收减免、防疫运输行业免税、企业公益捐赠免税、个体工商户无偿捐赠免税、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延期缴纳税款、职业能力培训补贴、建立防疫物资保供资金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补助、持续推动港口物流降本增效、支持卡车航班助力国际货运恢复、支持公路运输企业恢复运营、服务外包补贴十五个方面加强企业财税纾困力度;从阶段性减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险费、援企稳岗返还、减轻住房公积金缴存负担、减免房屋租金、减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租金、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成本、缓缴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调整项目资本金监管政策、缓缴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缓缴减免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免征医疗器械产品及药品注册费十五个方面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这些“真金白银”的托举政策,缓解了疫情冲击,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2020年一季度,重庆新设立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减少20.5%,而二季度同比增加35.6%。上半年重庆累计新设立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加12.6%,逆势走出增长态势。特别是农、林、牧、渔业市场主体同比增速达97.3%,上半年,重庆新设立动物饲养类市场主体4626户,同比增长277.3%,其中生猪养殖占比超五成,同比增长338.6%。这些政策同时激活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半年,重庆新设立民营市场主体22.4万户,同比增加13.1%,其中新设立民营企业6.5万户,同比增加5.4%;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实现由负转正,比一季度提高7.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7.6%,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其次,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在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和海外疫情十分严峻的背景下,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国内市场循环;要积极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着力提高本地配套率,从而做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增强竞争力。重庆一家汽车变速器研发厂商,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疫情影响情况下,加强国内合作,实现进口替代,客户实现逆势增长。此次疫情全球蔓延,外资企业全球化业务受到停工停产、人员限制流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外资企业拓展中国业务的效能下降,无法满足车厂对时间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该企业利用疫情带来的这一“优势机遇”,顺利拿下长城宝马合资公司的配套订单,取代了日本爱信供长安汽车的60%配套份额。重庆一家以气动工具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其90%以上产品销往美国。该公司在美国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针对国内市场,开发了系列便携式瓦斯枪等新产品,实现了国内市场订单的逆势增长。
与此同时,重庆着眼通道优势,积极疏通国外循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球海运、空运受阻,往来中国与欧洲各国的中欧班列,显示出自身优势,实现运输量的逆势增长,保持了亚欧的联系,让疫情防控医疗和生活物资得到及时运送。当前,中欧班列成为国际邮件疏运新通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庆发出10多列国际邮包专列,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发挥出重要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重庆出发的铁海联运班列目的地已覆盖全球6大洲、90个国家和地区、190个港口,跨境公路班车目的地已拓展到东盟国家二三线节点城市。在东向,重庆开行渝甬铁海联运班列,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在北向,重庆开行了“渝满俄”班列。重庆充分利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道优势,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更多企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外贸外资新增长点;推动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为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升级赢得了更广阔空间。上半年,重庆货物进出口总额2759.2亿元,同比增长3.5%,较一季度提高17.6个百分点。6月份进出口总额566.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出口356.3亿元,同比增长15.8%;进口209.9亿元,增长30.2%。
最后,尊重产业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集聚发展新动能。当前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演变规律,数字经济正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重庆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一手抓新基建进度、一手抓智能化应用,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海康威视重庆基地、紫光华智数字工厂、瑞声智能制造产业园、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2019年,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8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4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9%。此外,重庆积极推动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应对疫情冲击。疫情发生后,重庆一家工业B2B创新公司,为重庆制造业企业提供了300多万条供应链资源,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供应难题,同时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经营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订单成交量逆势上扬。
重庆经济的未来展望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影响,经济运行呈稳步复苏态势。下阶段,重庆将会加快复苏的步伐。一是随着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等重大建设项目落地会产生更大投资拉动效应。同时,成渝之间产业协同增强,会延长产业链、稳定供给链,有利于国内循环的顺畅运行。此外,成渝地区各区县合作发展的氛围高涨,会产生区域协同效应。二是“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可以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尤其是主城都市区的发展,可以更好释放城市动力源,为经济复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正在显现,汽车产业强势逆袭。上半年,八大支柱产业逐步复苏,电子、医药、材料和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2.1%、1.3%和0.9%;其他支柱产业降幅收窄。6月份,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特别是汽车产业,近年一直低迷,对重庆经济影响较大。随着自主研发增强及行业调整,重庆汽车产业开始发力中高端品牌,对重庆经济形成重要支撑。长安汽车4月、5月销量同比增长32%、54.3%,连续两月夺得中国品牌销量冠军,6月继续保持拉升态势;长安福特5月销量21872辆,同比翻番,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8.7%;长城汽车永川生产基地复工以来,月产量递增率接近50%。6月份,重庆汽车产业同比增长25.0%。
同时,也应当看到,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重庆经济稳定发展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下阶段,一要大力提振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06.65亿元,同比下降7.4%。上半年,重庆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91.97亿元,仅增长0.5%,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科学分析疫情影响下的消费需求和变化,化解需求结构性矛盾;要设计多样的节庆消费活动,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优化供给渠道;要加大政策引导,对于重庆本地重点产品和重要产业实施消费刺激政策,比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汽车消费和智能产业消费刺激计划。二要大力促进有效投资,发挥更大投资拉动效应。要更大力度布局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超前性基础设施项目、支撑医疗和交运等行业的基础设施项目,增加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三要抓住疫情带来的产业机遇,加快新兴产业谋划。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重庆近年来推动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将可能获得巨大发展空间。重点要谋划一批少人化和柔性化生产的智能制造、BI、大数据分析和AI等高技术产业,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产业,支持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的新兴产业以及智能生物产业等。四要充分发挥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构筑国内循环;也要发挥好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进一步畅通国际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原文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