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敬研究员在《四川日报》发表文章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6日 10:35
从地理版图和发展历史来看,川渝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具有构建双城经济圈的先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其建设需要系统思维。川渝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须遵循三个规律。
□李敬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遵循增长极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根据增长极理论,目前成渝地区的优势条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体量在逐步扩大。2009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2.1万亿元,2019年超过7万亿元;在西部地区的占比由2009年的30.9%上升至2019年的34.2%,在全国的占比也由5.9%上升至7%。二是创新资源在成渝地区不断聚集。重庆和成都都是国家创新型城市,绵阳是中国科技城。2018年重庆和四川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22.5万项,占西部地区的44.9%。三是内陆开放态势良好。1999年,四川和重庆的货物进出口合计只有36.8亿美元,2019年达到1796.4亿美元;在西部地区的占比由1999年的26.8%上升至2019年的44.6%,在全国的占比也由1.0%上升至3.9%。
就目前来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有三个关键性瓶颈需突破。一是规模支撑。作为一个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城市体量还需要扩大。二是产业支撑。重庆和成都虽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已表现出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但要发挥增长极作用,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成渝地区在抱团做大产业支撑方面还需继续努力。三是制度支撑。增长极作用的发挥需要在区域之间产生有效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聚集,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只有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平衡极化和扩散效应,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发挥带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是避免区域无序竞争、构筑高质量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关键。充分尊重成渝各区域的条件差异,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和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区域协调性,获得分工经济的好处;有利于促进资源区际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注入发展活力。发挥比较优势,关键要承认发展的差异性,保障各地区发展的多样性,实现区域的特色发展。
从比较优势角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发挥通道比较优势,打造特色通道经济。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带动沿线城市加快发展;依托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线交通枢纽,加强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公路、铁路,培育形成沿江生态型城市带。二是发挥毗邻地区比较优势,打造“三个特色城市群”。从重庆的角度看,建议可依托成渝“双核”居间板块,打造成渝互动城市群,作为成渝“双核”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交换枢纽,将四川安岳县与重庆潼南区和荣昌区三区县作为推动合作先行区;可依托毗邻重庆核心板块,打造重庆卫星城市群,作为做大重庆极核的支撑城市群,将四川邻水县和泸县与重庆合川区三区县作为推动合作先行区;可依托成渝“双核”外围板块,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部城市群,作为呼应重庆极核的外围城市群,将四川开江县、重庆万州区、开州区和梁平区四区县作为推动合作先行区。
根据世界三大增长极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建设经验,开放是增长极壮大的关键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应遵循开放经济规律,共同推动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
一是统筹成渝两地通道建设。统筹推进建设东南西北四大通道,统筹“水、陆、空、铁”多种方式,拓展和提升对外立体式国际枢纽通道,特别要着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二是要统筹成渝两地开放口岸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推进口岸工作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口岸服务效能,提高口岸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智慧口岸,推动智能化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建设。三是要大力推进内陆开放经济体制建设。重庆与成都要互相学习、共同推动,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按照“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要求,遵循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规则,建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开放经济体制。抱团出海,联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深化成渝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四是大力推进川渝毗邻区域开放发展。可考虑利用相关口岸和黄金水道优势,带动毗邻区域四川部分的发展。对于成渝“双核”居间板块和毗邻重庆核心板块的区县,打通连接通道,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的适度分离。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中心常务副主任)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