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7日,《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刊登了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代春艳教授文章《要加快推动重庆“无废城市”建设》。
要加快推动重庆“无废城市”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纳入了重庆市重大改革事项。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推动整个城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升级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为重庆的产业发展提供环境空间,为人民的宜居生活提供环境条件,进而有力地推动重庆绿色发展,加快把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重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已经开展了系列工作,但“无废城市”建设,不是一日一时的事情,需要持续发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规划引领,完善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制度与法规。统筹做好规划衔接,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目标纳入重庆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做好“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各项规划的衔接,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明确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生产、消费、回收、利用、处置以及监管等不同环节行为主体的责任义务。建立统计评价体系,开展固体废物基础数据调查工作,确定各类固体废物的数据来源、统计范围、统计口径和方法,摸清底数。建立“无废城市”考核评价体系,对“无废城市”建设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公众满意度等相关方面进行考核。
源头切入,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广绿色生产工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工厂创建,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以汽车、笔电行业为重点,构建主导产业工业废物循环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以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为依托,在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技术装备、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全链统筹,多部门联动推进“固废”经济。“无废城市”建设,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机融合,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问题。重庆需要从全链条维度,推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联动多部门推进“固废”经济,推进固废的综合有效处理和利用,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低碳与经济高质量增长协同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设立实验室或实践场所,打造固废行业企业集群和固废技术应用研究基地,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固废”经济模式。在已经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管理,深化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的分类、处置和利用,实行全品类覆盖;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产业的科技创新,使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富矿”。
全民共建,实施“无废城市”重点工程。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各方参与,促进社会各方从旁观者、局外人、评论家转变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员、参与者、贡献者。要推动“无废城市”宣传教育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对不同群体植入“垃圾分类”“固废处置”的理念和方式。要推进“无废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一批“无废园区”“无废社区”“无废景区”“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商场”等“无废城市细胞”,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要建立重庆固体废物智慧化管理平台,生成城市固体废物大数据,对城市固废物,特别是重点危废产废企业和经营单位实施危险废物“一物一码”管理,初步实现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的信息追踪,为后期完善城市固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要借助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固体废物执法体系,构建固体废物执法联动机制,实现线上监管、线下执法的有机融合,提高执法效率。
国际合作,探索创新“无废城市”新举措。要与日本、德国、丹麦、芬兰、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学校加强交流合作,探索“无废城市”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合作,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例如日本持续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社会基本规划、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新加坡提出迈向“零废物”的国家愿景等,这些经验都值得重庆借鉴和学习,并与之合作,联合创新。同时,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创宣传合作,打造“无废城市”交流展示窗口、建立“无废城市”展示基地、举办国际“无废城市”论坛,推广固废管理经验,促进重庆“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