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新的定位下,成渝地区如何勇担使命,唱好“双城记”?2020年1月5日,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崇举教授和杨继瑞教授就此接受《重庆晨报》采访,相关观点刊发在《重庆晨报》2020年1月5日第1版头条新闻。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字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中心名誉主任王崇举教授表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字的变化体现的是国家对成渝地区的重视,以及对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重视。重庆和成都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以及迎接新时代经济发展挑战的城市群。从“经济区”到“双城经济圈”,就是需要两座城市协同发展,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经济圈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以及带动小城镇的协同系统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双城经济圈具体“干什么”指明了具体方向——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协同创新方面,王崇举教授表示,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和成都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等,应尽快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支柱产业的形成。
如今,成渝地区有新的目标要求,就是要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中心名誉主任杨继瑞教授表示,从过去的“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意味着国家对成渝两地的定位更高。同时,“两中心两地”也是实现成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定位。
“成渝两大城市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现代产业抱团发展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但要抱团就必须打破行政的边界。”杨继瑞教授说,在重大产业项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除经济圈内的行政壁垒,可以以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为试点,共同向世界招商引资,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助力双城经济圈产业出海。而且,双城经济圈在协同发展的同时,更要立足产业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杨继瑞教授指出,“成都有着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打造人才集聚基地,重庆有着黄金水道和大工业的优势,可以在大型智能制造集群上下功夫,形成经济圈的协同互补。”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要围绕生态优先,共建联防联控机制,推动跨界河流联合巡查、协同管理等,这也是实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具体做法。
新闻来源:重庆晨报、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