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研究员:合作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合作,有时间顺序的选择,还有难易程度的安排。
首先是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上要能够对接,又能够进行融合发展,就再也不能够各自为政,这一点就非常的重要。如果不打通的话,我们后面的合作就无法开展了。
过去可能认为这很难,但只要去做它就不难。以前我们这方面可能做的比较少,现在形成共识之后再做,就不会那么难了。为什么不难呢?首先我们的发展取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各自为政。另外,最近两地已经做过一些尝试,应该说做得很好了。
两地实际上已经在合作做很多事情。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了第一次视频会议。四川省委书记,重庆市委书记,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两地的所有高层领导,都有参会。
4月25日的2020“蓉漂人才日”主场活动,特意邀请了重庆市人才工作代表团参加。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过去两个月,已经进行多次视频连线的会议。还有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区县,两地的口岸、班列,这两个月都在紧锣密鼓的做深入的对接,推进合作。这些都是两地迈入深入合作的重要标志。
第二,我们要做好互联互通这样的合作基础,这个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互联互通的路网建设,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一定要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视野来设计,要把双城经济圈置于全球舞台上来,而不是仅锁定四川,或者重庆来设计。
以开放的通道为例。现在有成都过来的货,很多是先到泸州港,然后进入长江水道,然后再出海,这是过去的一种主渠道,这个通道我觉得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还有经济主体它的需求是更多的选择,比如说从成都来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到达州,然后到万州,融入长江黄金水道,这样出来也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并且这个通道的时间成本更少。
根据不同载重的货船,选择不同的港口、路线,这些都需要去谋划设计开放通道,来将双城经济圈能够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相连。
这些工作要做起来之后,就真正能带动一些相邻城市的开放。比如说达州这样的城市,目前看来依旧是比较封闭的,为什么?它离成都很远,又不属于重庆。如果说双城经济区建起来后,有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这样的地方,他们就很容易涌入长江水道了,像这样过去较为封闭的地方,可能就进入了相对开放的前沿。
第三个方面的合作,在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我们要在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很好的合作。应该说,成都、重庆在内陆开放方面,已经是全国走得最早的,而且也是成熟的。你看中欧班列,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出,然后紧接着成都也开行了,并且两地班列的运行占比是很高的。另外还有西部陆海新通道。如此看来,双城经济圈已经拥有三条出海的主通道。
我们要加强合作,就是要彻底摒弃在通道建设与利用方面的竞争,比如过去存在的不同补贴方式等,真正合作起来,两地特别要着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
我觉得还有开放的口岸建设方面,也要进行合作,包括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等。
必须要说,通道上的合作已经在做,和老百姓生活最相关的,就是你看我们现在开车,在两地来往,高速路上是不需要停换的,是畅行的。不会有“出省”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要合作推进的,就是要做大产业。目前川渝两地在国际上并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两边要整合,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两地各自的体量都比较大,且各自有优势,像重庆的终端生产,成都的电子元器件;还比如汽车,两地的体量都不小。
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就要做好产业链的规划,在双城经济圈打造一些世界级的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只有做好这些产业,它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并且,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对其他的产业带动力是比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