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经过直辖28年的接续奋斗,重庆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到智造重镇、从内陆腹地到开放枢纽的巨大跃迁,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较直辖之初增长超2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45平方公里、增长了4倍。新征程上,重庆如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绘制了全新的“施工图”。今日,我们一起聚焦“城市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科创塑城 重塑市域创新体系
走进嘉陵江实验室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来自重庆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围绕“物理交通+智慧云脑”的融合体系进行技术攻关。这套系统依托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框架,能够实时感知多维度交通环境变化。以公共交通换乘为例,系统落地应用后,市民从轨道换乘公交的等待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显著提升出行效率。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建设,重庆自上而下布局建设了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优势创新力量和资源要素,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一体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一批前瞻性、引领性、关键性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问题,集聚一批顶尖和优秀人才团队,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发展一批未来产业。
以加速建设的四大重庆实验室为引领,重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以科创塑城,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将加快建设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力争到2027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实现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目标。“创新城市”的概念虽是首次提及,但却居于首位。重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逐步从“夯基垒势”迈上“提质增效、攻坚突破”新阶段。近五年,重庆在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基地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研发人员总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多方面,实现不同程度倍增。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将“全面培育创新开放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新动能”列为发展重要目标,进一步彰显了创新在新重庆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
以科创聚人 激活城市发展智力源泉
科创要塑城,更要聚人,实现创新城市和创新人才的相互赋能。今年4月23日,全市首个人才创新联合体——涪陵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这个联合体,由当地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共同组建,将聚焦高性能纤维、环保高分子等材料开展技术攻关。
在重庆建峰弛源化工研发中心,首席科技官郝剑和同事们正加快PBAT类可生物降解材料合成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已于8月初建成6万吨示范线,填补了重庆生物降解材料产业空白。通过联合体与大学专家团队的合作,新产品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今年以来,涪陵区加快建立 “产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揭题” 机制,实现人才高效流动。目前,联合体人才储备库已入库41名高层次人才,推动250余名人才跨界流动,选派13名“科技博士”进企业,解决20余项技术难题。
人才是激活城市发展的智力源泉。以平台聚才,才能“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以金凤实验室为例,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动态聚集PI团队55个、科研人员613人,其中院士团队7个、国家级人才35名、外籍高端人才4名。我们再把视线转向两江新区明月湖畔,截至今年7月,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累计搭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64个,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突破10000名。就整个重庆而言,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布局建设国家级、市级科创基地420多家,人才资源总量超650万。在以科创塑城、聚人的同时,还要兴产。“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打造创新综合体,加快走出一条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
以科创兴产 筑牢城市经济核心根基
走进重庆两航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条航空航天用大尺寸钛合金铸件制壳线进行系统调试。生产线前,来自多个不同专业阵地的“指挥官们”紧盯设备运行状态,为项目保驾护航。在这之前,由于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这项创新攻关曾一度难以开展。在牵头成立了轻量化材料及低成本精密制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后,高校团队、装备企业、金融机构纷纷汇聚,化身“智囊团”“装备库”与“资本泵”,企业面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目前,重庆已建成首批17家科技型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综合体,汇聚500多家成员单位的“四链”创新资源1351项,开展“龙头带动、大中小融通型”攻关项目91个。首批产业创新综合体,覆盖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中的6大领域17个方向。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 将积极引导产业创新综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大力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力争到2027年累计建成产业创新综合体30个以上。
产业是筑牢城市经济的核心根基。重庆锚定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布局以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追“新”逐“绿”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6个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今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6.1%,较去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
当前,重庆城市工作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但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结构性问题,城市发展能级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在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任毅教授看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全会召开为新起点,强化创新制胜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时代所唤,更是民之所盼。她认为,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环节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效能。二是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构建产业矩阵。通过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和金融赋能的协同,完善需求对接、研发攻关、中试转化、成果孵化的全链条机制,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坚持产业创新引领,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壮大“专精特新”和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四是依托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完善股权投资、科技信贷和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机制,促进产业、金融与科技的良性循环,优化创新生态。

强化创新制胜全力塑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座矗立在巴山渝水间的创新之城,正加速崛起,迈向一个更开放更富有活力也更熠熠生辉的未来。
文章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