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5年来,两地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双城协同”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新阶段。就在今天上午,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召开,如何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一起聚焦现场。
会议强调,要坚持干字当头,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强化川渝协同联动,加快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携手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协同推进算力建设,共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要着力提升成渝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联动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合力建设跨区域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要全面增强西部金融中心集聚功能和服务质效,做大做强跨省域金融数智化服务平台,联合构建跨境金融服务体系。要持续放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辨识度影响力,培育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旅业态和产品,实施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计划,推动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
会议还要求,要推动极核引领超大城市发展能级跨越提升,全面增强成渝“双核”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凝聚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强大合力,奋力开创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局面。
同心唱好“双城记”,从项目建设,到政策协同、改革突破、平台搭建,5年来,成渝双城“新动力源”特征凸显。来看交通建设,路网——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建设提速,川渝间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通道达21条;水上——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通航,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空中——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连线成网”,为两地跨区域产业协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优势互补,川渝汇聚起一片产业新蓝海。
2025年,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如何进一步迭代升级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打造具有成渝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易淼看来,一是要把握国家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新机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携手建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深化“四链”融合“四侧”,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全面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提升川渝协同创新聚合力;二是要探索“双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以“跨区域数字治理”为抓手,推进“数字成渝”建设,在区域“大综合一体化”治理体制机制和韧性城市建设方面探索创新,为全国超大城市群治理提可供复制的“成渝方案”;三是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联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低空经济、健康经济、银发经济等,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成渝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服务消费产品和场景,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方面体现巴蜀特色和成渝活力。
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产生巨大赋能作用,同时也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协同机制的深化,两地间的资源要素势必会更加活跃、互联互通更加高效、同城化体验也将更加便捷,“双城记”的未来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